1. 第一個攝影鏡頭
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段持續(xù)時間內連續(xù)攝取的、占用膠片較長的鏡頭。這樣命名主要是相對短鏡頭來對稱的。
長鏡頭能包容較多所需內容或成為一個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鏡頭 切換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
其長度并無明確的、統(tǒng)一的規(guī)定。是相對于‘短鏡頭’的講法。 一般劃分為固定長鏡頭、變焦長鏡頭、景深長鏡頭、運動長鏡頭四種。其中運動長 鏡頭包括攝影機的推拉搖移升降等運 動。
由于長鏡頭能把鏡頭中的各種內部運動方式統(tǒng)一起來,因此顯得自然流暢,又富有變化,為畫面造成多種 角度和景別,既能表現環(huán)境、突出人 物,同時也能給演員的表演帶來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緒的連貫,使 重要的戲劇動作能完整而富有層次地 表現出來。
長鏡頭的拍攝,由于不會 破壞事件發(fā)生、發(fā)展中的空間與時間 的連貫性,所以具有較強的時空真實感。
2. 第一個攝影鏡頭是什么
正反打一般出現在二人對話的場景中,是一種場面調度方法。多數采用過肩鏡頭。
你看電視劇里,比方說有一個房間,兩個人AB面對面坐著,互相對話。我們要拍攝這個場景,就要用到正反打。
第一個鏡頭:鏡頭過A的右肩,拍攝B對A說話。B在畫面的右半部分。鏡頭可以采用搖攝。
第二個鏡頭:鏡頭切到B的左肩(或者右肩),拍攝A對B說話,A在左半部分,以獲得觀眾視覺中心的轉移。
然后再回到B對A。。。。。
如此重復,就是正反打了。
3. 第一支鏡頭
1、廣角鏡頭
廣角鏡頭大致分為兩類:普通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普通廣角鏡頭的焦距在24mm~45mm之間;超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小于24mm,其中有一種特殊的鏡頭叫魚眼鏡頭,焦距甚至只有幾毫米。
在拍攝廣闊的大場面時,攝影者一般都依靠廣角鏡頭焦距短,表現的景物景深長的特點,將從近到遠的整個景物都納入清晰表現的范圍。此外,用廣角鏡頭拍攝時,如果同時采用較小的光圈,則景物的景深就會變得更長。
2、中焦鏡頭
中焦鏡頭的焦距在50mm~135mm之間,該焦距中包括許多大家常用的焦段:50mm標準鏡頭,85mm人像鏡頭,100mm微距鏡頭,135mm人像鏡頭等。
通常情況下,人眼的視角是50°左右,于是人們將傳統(tǒng)35mm相機鏡頭中近似與人像視角范圍內的鏡頭稱為標準鏡頭,它的焦距為50mm,拓展到變焦鏡頭,只要焦段覆蓋了50mm的變焦鏡頭,一般都稱為標準變焦鏡頭。
標準鏡頭與人眼看到的效果非常接近,拍出的畫面能給人更加真實的感覺,它幾乎可以用于任何場景和題材的拍攝。
由于標準鏡頭的用途非常廣泛,所以很多人購買的第一支鏡頭就是標準變焦鏡頭,第二支鏡頭就是50mm定焦鏡頭。
3、長焦鏡頭
長焦鏡頭是指焦距在200mm以上的鏡頭,它又分為長焦和超長焦兩種,長焦的焦距在200~300mm之間,適合拍攝特寫,舞臺等,超長焦的焦距在400mm以上,常用來拍攝無法靠近的鳥類、野生動物等,以及大型體育館內的比賽。
4. 第一個攝影鏡頭怎么用
一加8T開啟微距攝影功能的方法。
第一步:點擊一加8T的相機工具,打開相機功能。
第二步:使用后置攝像頭時,相機最上邊有一個小花朵的標志,默認顯示是一個斜插的關閉狀態(tài)。
第三步:點擊小花朵標志,一加8T手機就開啟了微距攝影功能,同時相機會提示用戶進行近距離拍攝。選好拍照景物,點擊拍照按鈕即可進行微距拍照。
一加8t黑白攝像頭打開方法
首先打開手機桌面上的相機圖標,點擊右下方的濾鏡圖標。然后在濾鏡一欄往右滑動,選擇黑白濾鏡進行拍攝即可。
5. 第一個鏡頭叫什么
張藝謀執(zhí)導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沒有豪華的場面,沒有曲折的情節(jié),沒有生死戀情,沒有大牌明星,可以說沒有通常在“大片”中招徠觀眾的任何招數。
然而,《一個都不能少》卻是一部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影片。
那么,影片靠什么打動觀眾呢?靠真實。
這部片子奇特之處也在于此。
導演沒有選用一個專業(yè)演員,卻有一個奇特的演員表,片子中的每一個人物用的都是扮演者真實的姓名,每一個演員名字后面都有關于扮演者真實身份的說明。
觀眾明白了,為什么演得那么像,就因為演員生活中的身份與影片中人物的身份許多是一致的。
影片中人物所說的對白,是與標準普通話相去甚遠的濃重鄉(xiāng)音,片中人物的表情、態(tài)度、動作都是與扮演者生活中一模一樣,一點演戲的痕跡都沒有。
人物的語言也是表演者即興脫口而出,并沒有按腳本中的規(guī)定去說。
這部片子所采用的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法,產生了極富感染力的藝術效果。
如果說,平時觀眾在觀賞影片時,給予很高的評價是:很像生活。
那么,觀看這部片子時,從第一個鏡頭到影片結束,觀眾的感受不止是很像生活中發(fā)生的,而是生活就是如此。
這幾年,我們在銀幕里看到那些虛假的、做作的、嘩眾取寵的、擠觀眾眼淚的表演太多了,有的簡直到了令人作嘔的地步。
可以說,不是由演員演出的《一個都不能少》,給許多從事表演藝術的專家們上了一堂令他們羞赧的表演課。
張藝謀認為,“電影除了好看以外,還要告訴大家什么,讓大家想什么,關心什么,愛什么。
”他說,《一個都不能少》要體現的是作為創(chuàng)作者對貧困山區(qū)、對那里的教育狀況、對那種生存狀態(tài)下的孩子和老師的一種關懷。
要實現這個目標最重要的就是真實地再現貧瘠地區(qū)的生活狀況和人的精神面貌。
只有真實才能動人,只有真實才能喚起觀眾幫助改善農村貧困教師生活條件和幫助提高農村學校教師教學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當然,影片所追求的真實,不是自然主義的真實,不是生活原材料無序的堆砌,而是經過導演精心地剪裁、組織、取舍的。
不難想象,張藝謀在執(zhí)導這部片子時,面對一群不知電影表演為何物的“演員”,他所付出的辛勞肯定要比和專業(yè)演員拍戲多得多。
這部片子印證了一條藝術規(guī)律:大巧若拙。
6. 世界攝影史上的第一個攝影鏡頭
第一階段:技術發(fā)明期(1832-1895年)
1832年,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和奧地利大學教授丹普弗爾利用“視象殘留”原理先后發(fā)明了“詭盤”,這種玩具由固定在一根軸上的兩塊圓形硬紙盤構成,在前面紙盤的圓周中間刻上一定數目的空格,后面紙盤上繪上一個個人的連續(xù)動作畫面,用手旋轉后面的紙盤,透過空格觀看,就使靜止的分解圖像產生了動感
1834年,英國人霍爾納發(fā)明“走馬盤”,這種“走馬盤”是在硬紙上畫有一連串的形象,他預示著未來影片的雛形。
1851年起,英國人阿歇爾、法國人杜波斯克等人經過多次實驗,終于取得了使單張的靜止的照片拍攝變成了“活動照相”的拍攝的成功,即在短時間內,將一組連貫的動作姿態(tài),用逐張拍攝的方法分解性地拍攝出來。它的出現意味著直接拍攝活動形象有了可能。
1877年,埃米爾.雷諾改進“走馬盤”,制成“活動視鏡”,利用“深景“和”特寫”,可以使人看到活動的圖像。
1878年,英國攝影師愛德華·梅勃立奇用24架照相機連續(xù)攝影的方法,將奔馬飛馳的動態(tài)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在攝影史上完成了一次重大的飛躍,人類的第一個電影鏡頭就此產生。
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發(fā)明了一種新型的攝影機,名叫“攝影槍”。用一架攝影槍取代了多架照相機拍攝的功能,并再現出更為流暢的分解動作。
1888年,馬萊和埃米爾.雷諾創(chuàng)造了“光學影戲機”,人們開始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幾分鐘的活動影戲,并利用幻燈拍攝了第一部動畫片。
1889年, 美國柯達公司創(chuàng)始人喬治·伊士曼制作成功電影軟片,從而革新了感光材料。
1891年愛迪生發(fā)明了35毫米的軟質膠片,至此,電影攝影機發(fā)明和制作已趨于完成。
1892年,愛迪生發(fā)明“電影視鏡”,單個的觀眾可以透過電影視鏡箱體頂部裝有放大鏡的窺視窗口,來觀看箱體內膠片上的活動電影畫面。
1894年,愛迪生使用了10臺電影視鏡在美國紐約進行了電影史上的首次商業(yè)演示。電影視鏡不僅標志了美國電影文化的誕生,而且對歐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二階段:無聲電影期(1895-1927年)
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制的 “連續(xù)攝影機”的基礎上,研制成功了“活動電影機”?!盎顒与娪皺C”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wěn)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盧米埃爾創(chuàng)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游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
1896年,梅里愛對電影所需要的道具、特技、劇本、演技等關鍵因素進行改良,無聲電影正式起步。
1903年,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
1912年,大衛(wèi).格里菲斯在《孤獨的別墅》中,創(chuàng)造了“平行蒙太奇”,標志著電影已完全擺脫了舞臺劇的束縛,電影的時空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1915年,格里菲斯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電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典之作。
同一時期美國喜劇電影大師查爾斯.卓別林橫空出世,創(chuàng)作了《親子尋仙記》、《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摩登時代》和《淘金記》等經典無聲電影。
1924年,謝爾蓋.愛森斯坦導演了第一部影片《罷工》,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雜耍蒙太奇,把沙俄軍警屠殺工人鏡頭和屠殺牲畜的鏡頭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現,造成了怵目驚心的隱喻。1925年,他導演了世界電影史上最杰出的史詩式的無聲片《戰(zhàn)艦波將金號》,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現了俄國1905年革命。1927年,他還導演了《十月》。 愛森斯坦的貢獻在于對蒙太奇理論地闡述和藝術實踐,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
第三階段:發(fā)展期(1927-1945年)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fā)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fā)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
1933年以后,由于技術的進步,電影制作中同期錄音得以改為后期錄音,電影攝影又變得靈活而富有生氣了。同時,蒙太奇理論和手法都有了較大的發(fā)展。
1935年,馬摩里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電影的問世,標志著電影從誕生發(fā)展達到了完善成熟的發(fā)展時期,從此電影藝術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
在這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電影獲得了聲音和色彩,具備了電影藝術的一切必要的表現元素。人們對反對無聲電影的經驗開始了總結,并且在運用音響和色彩方面,在探索電影形象表現潛力方面都展開了認真的研究和實驗。
第四階段:成熟期(1945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世界電影呈現多頭并進的曲折發(fā)展時期,電影也已在技術上達到了完善的地步,此后的技術發(fā)展不再對藝術表現有重大的影響。電影從此進入了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階段,電影這時也不再是單純的娛樂品,而是一門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的藝術。
7. 第一個攝影鏡頭叫什么
1、世界上第一臺照相機是法國的達蓋爾發(fā)明的。1839年,法國畫家達蓋爾(Daguerre)以自己發(fā)明的底片和顯影技術(銀版攝影法),結合哈謝爾夫發(fā)明的定影技術和維丘德發(fā)明的印相紙,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照相機,這是一臺裝有新月型透鏡的伸縮木箱照像機。
2、達蓋爾在研究照相技術時,無意中把一把銀匙放在用碘處理過的金屬板上,過了一會兒,達蓋爾發(fā)現這把銀匙的影子居然印到了板上。這一現象使他大為吃驚。于是他專門磨制金屬板,并在上面涂了碘,用鏡頭進行拍攝,果然拍下了薄薄的影子,這一成功極大地鼓舞了達蓋爾的信心。
擴展資料:
1、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F代照相機比較復雜,具有鏡頭、光圈、快門、測距、取景、測光、輸片、計數、自拍、對焦、變焦等系統(tǒng),現代照相機是一種結合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和化學等技術的復雜產品。
2、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制成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鐘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