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條山照片
中條山位于山西省南部,緊靠晉、豫、陜?nèi)∵吔绲貐^(qū)和黃河大轉(zhuǎn)彎處北岸,東西約一百七十公里,南北約五十公里,是華北淪陷后中國正面戰(zhàn)場在黃河以北所保有的唯一較大而突出的陣地,東至太行山、太岳山、西接呂梁山,向西屏障潼關(guān),西安、向南護洛陽,向北接同蒲路,是華北、中原和西北的戰(zhàn)略樞紐地帶。
2. 中條山是哪里的
中條山為當?shù)刂穆糜尉包c,該景點很有很多地方有螃蟹,比如銀谷中就有螃蟹。
3. 中條山圖片
中條山是山西樹種最多林區(qū),森林面積2.47萬公頃,覆蓋率約40%,分布有暖溫性植被,主要為以櫟類為主的落葉闊葉雜木棣及油松林等,并有珍貴的杜仲、黑椋子、獼猴桃和漆樹。已發(fā)現(xiàn)面積約800公頃的原始森林,保存完好,為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僅存的一塊。
主要樹種有橡樹、樺樹、楊樹、油松、華山松等,藥用植物有100多種,主要植物有山茱萸、連翹、五味子、黃芩、柴胡等,還有名貴的藥用植物和食用菌,如九節(jié)菖蒲、玉竹及罕見的冬蟲夏草、猴頭、靈芝等。
4. 中條山有多大
陽城縣,隸屬于山西省晉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端,地處太岳山脈東支,中條山東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東與晉城市郊區(qū)為界,北與沁水縣為鄰,西南與垣曲縣接壤,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相連。介于東經(jīng)112°一112°37',北緯35°12'—35°40'之間,縣境南北長約54千米,東西寬約53千米,總面積1968平方千米。下轄12個鎮(zhèn)、3個鄉(xiāng)。經(jīng)度:112.414738,
緯度:35.486029。
5. 中條山風景圖片
永濟,古稱蒲坂,隸屬于運城地區(qū),位于山西省東南端。
永濟地處黃河中游,曾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是炎黃子孫最早繁衍生息之地。早在六、七十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居住,后為堯、舜建都之地。《史記?五帝本記》: “舜耕歷山﹙歷山即河東中條山﹚,歷山之人皆讓釁,魚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據(jù)《蒲洲府志》記載“漢置蒲坂縣”。隋后,蒲坂并入河東縣,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改為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始為永濟縣。永濟,傍山依水,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豪杰輩出,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人文會萃。許多古代的思想家、文學家、詩人都生長在這里,如柳宗元、張巡、王維、盧倫、呂溫等。他們?yōu)楹蟠粝略S多不朽的著作和壯麗的詩篇,為蒲坂增添了異彩。家喻戶曉《西廂記》的故事發(fā)生地就在永濟城外的普救寺,距離普救寺不遠的蒲州舊城外就是鸛雀樓,當年唐代的著名詩人王之渙風塵仆仆來到蒲坂,登上鸛雀樓,俯視洶涌奔騰的黃河,面對祖國大好河山,觸景生情,感慨萬分,寫下《登鸛雀樓》這一千古絕句。剛到永濟城時恰好黃昏,但見烏云上下翻騰如泰山壓頂一般滾而來,大有“黑云壓城城欲摧”之狀,似頃刻間就有大雨如注隨后而來,奇怪的是大街上的人卻沉著安定,悠閑自在,絲毫未見大雨前的緊張氣氛。再仔細看那片烏云好像在原地沒有動,佇立良久觀之,時隱時現(xiàn)的烏云原來是山峰,恰似水墨宣染的國畫破墨一樣,后來才知道這就是中條山。永濟城區(qū)坐落在中條山腳下,而中條山主峰海拔在1800米左右,且山勢險峻,巖壁如削。在黃昏或空氣飄有大量浮塵的情況下,會產(chǎn)生一種折射現(xiàn)象,宛如一場海市蜃樓,誤以為烏云壓頂山雨欲來之狀。難怪北宋文學家王禹苒在《中條山》這首詩里是這樣描寫道: “ 崛起巨流邊, 奔騰欲上天。遠臨滄海盡, 高與太行連。大塊橫為脊, 他山立似拳。土膏經(jīng)舜來, 石險任秦鞭。洞黑狂吹雨, 峰青冷罩煙。城外的鸛雀樓是由北周的軍事設施演變?yōu)轱L景名勝,再加上這里生態(tài)良好又是鳥類棲息之地,更是風流雅士趨之若騖之所。從岑參的《宿蒲津關(guān)東店憶杜陵別業(yè)》詩中也可證明當時的繁華; “關(guān)門鎖歸客,一夜夢還家。月落河上曉,謠聞秦樹鴉”。于是在盛唐的某一天,王之渙與好友數(shù)人一起在蒲津關(guān)渡口附近鸛雀樓里飲酒聽歌,一邊喝著美酒,一邊聽著美姬鶯喉低婉的歌唱,不禁詩興大發(fā),看著窗外炎炎的烈日和遠處的中條山,便隨口吟出;“白日依山盡”,然后又俯下身窗外,看見波濤滾滾黃河上千帆竟過,百柯爭流場面,便脫口而出第二句“黃河入海流”。有此兩佳句還需將詩的文眼和主題點出,便緩步登樓一邊邁臺階一邊思索,當來到樓的最高處,往外一看景色絕佳,令人心鄺神怡,立刻豁然開朗看的更遠。于是便隨口說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絕句。唐代河東詩人暢當也作過《登鸛雀樓》詩,他是這樣描寫的;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人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這首詩與王之渙的詩形式和內(nèi)容相當,但不如王之渙的詩高古直白流暢略遜一籌。暢當這首詩與王之煥登鸛雀樓的詩中都有“山”。詩中所指的“山”就是中條山。韓愈的《條山蒼》詩曰: “條山蒼,河水黃。浪波紜紜去,松柏在山崗?!?顯然“白日依山盡”中的山,是詩境中的山,當然也是眼前可以看到的的中條山。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虛實結(jié)合,遠近結(jié)合,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使詩的意境更悠遠,更耐人尋味。這也就是這首詩的魅力所在。我曾在夏日的傍晚到姑蘇城外寒山寺體味“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坐在河邊,看著運河上往來繁忙的駁船,船艙里閃著幽暗的燈光,甲板上的女人蹲在爐火旁做一家人的晚飯,那種鐫刻在郊外,雕刻在人心,古意盎然的詩句現(xiàn)在不斷被喧囂的城市吞沒,已經(jīng)變得漫漶不清了。文人的詩句,尤其是唐人的詩句,總是有一種巨大號召力,不到詩歌中描寫的地方去一趟,就算你沒有讀過這首詩,沒有讀過詩,那就是沒有文化,沒文化,在今天,就是一種文雅的貶義詞,就是愚昧無知的潛臺詞。這次到永濟縣,走風陵渡,過潼關(guān),然后登上西岳華山,才理解:“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蓖踔疁o當年也一定是:過秦漢之故鄉(xiāng),觀嵩山華岳之高,凝天地之靈氣,集古人之陳跡。6. 中條山為什么叫中條山
山西三大山脈分別是五臺山、恒山、太行山。
一:五臺山
說到五臺山,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nèi),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睹街尽酚涊d:“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云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
二:恒山
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稱玄武山,它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為五岳,是中國地理標志。
三:太行山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qū)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它位于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雖然它不完全屬于咱山西省,但是咱山西卻因為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所以太行山與山西關(guān)系密切,甚至超過山西西部的呂梁山。